张利军,陕西城固人,古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第67代后裔,张骞与丝绸之路文化著名学者。长期从事历史、地理等学科以及张骞与丝绸之路文化的研究,参加了“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张骞墓遗产点入列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与管理工作。

图片28

《丝路文明》2022年3月杂志封面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张骞凿空之开远夷,通绝域,体现出‘开’、‘通’的成功,动机在于‘宏放’的文化追求。”

“没有张骞出使西域,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汉朝和西域以及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被各路史学家所高度肯定赞扬,对于其个人成就所创造的价值意义,也在时代的演进中不断萌发出新的内涵。

张骞,汉中郡成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军事家、探险家。他一生两次出使西域,历时18年,探访亚欧诸国,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使者。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变得频繁。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地毯等传入中原,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有力地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丝绸之路首次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国家交往的大门,树立起了国与国之间平等、诚信交往的外交理念,构建了大汉与西方国家友好往来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为中国汉代昌盛和后世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活力。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在“开通大道”。

为深入了解张骞文化,弘扬张骞精神,《丝路文明》杂志深入汉中城固,对话张骞第67代后裔张利军。张利军本人曾亲身考察过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对张骞与丝路文明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他作为张骞走向世界的“形象代言人”,一直奔赴在路上。

张骞与后裔

《丝路文明》:作为张骞后裔,请谈一下您对张骞的认识,以及对张骞精神的理解?

张利军:在孩提时代,我们就从父母长辈的口中得知,村子里出了古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一个伟大的祖先。从小,张骞这个大英雄的形象就树立在我们的心中。我觉得张骞“凿空”开辟的不仅是以丝绸、茶叶、瓷器等贸易开端的商业之路,更是人类文明的对话之路。

众所周知,在要开辟的丝绸之路上,不仅有匈奴的夹击,还有不可抗拒的大自然之艰险。在2014年7月份,我和陕西卫视等中央以及省级媒体的一些记者嘉宾,一起组成丝绸之路万里行的团队,开启从长安到罗马的古丝绸之路的考察探索。途中,万里行车队冒着近50摄氏度的气温,行进在乌兹别克斯坦克孜勒库姆沙漠腹地,在接近努库斯小镇时,车辆原计划够用的高标号燃油耗尽了。此时,我们刚好走到沙漠的中心位置,多亏有卫星通讯设备,联系到了当地相关部门和中资机构,克服诸多困难,终于给我们送来了优质汽油,才得以脱险,继续前行。我难以想象在汉代,交通、通讯工具都远远不及现代,尤其是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张骞所率一百多名随员,最后只剩下张骞与随行的堂邑甘父,张骞是克服了怎样的千难万阻,才走通了这条路,开辟了这条东西通道。这条通道不仅对汉代的发展举足轻重,更对现在的发展影响深远。对于他的事迹与精神,我觉得都是用语言无法表述的。张骞精神,我个人认为主要集中体现在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忠于使命、传播文明这四个方面。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刘彻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是通西域后,汉胡之间的商贸和文化交往日渐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中亚、西亚及欧洲传播。张骞辅佐卫青攻打匈奴得胜,后又开辟丝绸之路,贡献卓越,汉武帝给予他“博望侯”的封号,这是汉武帝对张骞的极高评价,名副其实。“博望”两字从字面上,是学识渊博,眼界广阔的意思,在《史记》中,有着“博闻远见”的评价。这两个字的高度评价,非常美好。

我个人将充分发挥张骞后裔的作用,传承好张骞文化。主要通过持续学习,把从事历史学科的研究发展作为我工作的一部分,深入研究探索张骞文化。同时,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张骞文化的宣传,讲好张骞丝路故事,推荐美丽汉中城固。接下来,我也将进一步调研公众对张骞文化的认知情况,听取后裔以及张骞文化志愿者的意见建议,将群众的呼声和对张骞文化关注的热情,传递给地方政府政协。建言献策,把这些意见建议化作地方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好策略。

张骞与城固

《丝路文明》:城固作为张骞故里,有哪些承载着张骞文化元素的载体?在传承张骞文化方面,有哪些新的探索?

张利军:目前,张骞后裔主要分布在汉中市城固县博望村,这里生活着100余户、500多名张骞后裔。据《张骞家谱》记载,全国有近千名张骞后裔。当然,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离开家乡外出务工、学习、生活。张骞后裔当中一些人去了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方工作和生活,他们必将成为张骞精神新时代的传播者。

在汉中城固,有着很多张骞标识的建筑。首先,我们有张骞祠、张骞纪念馆,还有以张骞文化命名的丝路大道、博望大道、张骞广场、张骞群雕、滨江公园、天汉胜景景区、张骞实验学校等。尤其是在城固县的汽车站、火车站、高铁站等大型公众场所,都树立有张骞塑像。而这些塑像都是以张骞后裔的相貌为原型创作的。“张骞故里、神奇橘乡”已经成为了城固县的标识。

图片29

城固县张骞通西域群雕

如今,张骞不仅是城固乃至汉中的一张名片,张骞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矢志不渝的顽强毅力,持节不失、重信守诺的爱国精神更是城固儿女不忘初心的宝贵精神财富。

近年来,城固不断探索、研究、传播张骞文化,主要表现在开展张骞相关文化活动。比如,每年城固都会举办张骞祭祀活动,各界宾朋前来缅怀祭祀;冠名张骞的相关文化艺术活动,更是形式多样,成为了城固男女老少汲取精神与力量的的重要载体。同时,城固也在持续擦亮叫响张骞品牌,城固的茶叶、酒店,或加冠张骞品牌,或以张骞文化命名,扩大了“张骞故里”、张骞品牌的影响力,为城固发展增进了张骞品牌的人文实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记忆比较深的是关于张骞品牌酒店的注册。我县一家酒店计划申请注册张骞主题酒店,但咨询有关部门后得知张骞主题酒店已经被其他地区申请成功,不得重复使用。作为张骞故里城固县,我们深感遗憾与愧疚。张骞故里和张骞品牌有待今后大力挖掘运用,这也是城固县今后文化经济深度融合发展需要加强的一个重要方面。

张骞墓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本人作为张骞文化相关利益人的代表,参与其中,与各方人员一道努力。最终,2014年6月22日,张骞墓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遗产大会表决通过,成功列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让张骞文化在新时期再次影响世界的一个大事件。申遗成功以后,我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做了4年相关工作,丰富了我对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这个项目的认识。近年来,在接受各级媒体采访中,我作为张骞后裔这样一个特殊的角色,把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考察过的丝绸之路,以及人们对张骞文化的了解,通过媒体做好推介,让更多的人了解张骞故里、认识丝路文化,走进张骞故里。

图片30

张利军在罗马政厅广场展示《张骞后裔家谱》

《丝路文明》:张骞文化在推动城固、汉中,乃至陕西的发展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

张利军:张骞文化在城固有着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首先它是对张骞故里人们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精神的召唤。张骞,是一个能够走出去创新的一个人,所以张骞故里的人也就要自觉地学习实践这种精神,具体体现在城固人民工作和生活当中。

第二就是张骞精神也被经济社会发展所运用。城固有张骞牌茶叶,有丝绸之路主题的博迪书店,还有以张骞文化为主题的“食话食说”酒店,实际上这些成功案例无不反映了城固人民对张骞文化的自觉传承。他们通过不同形式传承着张骞精神,弘扬着张骞精神,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巨大价值。

张骞与“一带一路”

《丝路文明》:在您看来,2100多年前张骞开拓的古丝绸之路,和现在的“一带一路”倡议有着怎样的关系?参加了“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关于张骞和丝绸之路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您有什么感受?

张利军:我认为,古丝绸之路与当前“一带一路”伟大倡议主要有着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古老与现代的关系。古老的丝绸之路是2100多年前的一个丝绸之路,是一条比较单一的线路。而今天的“一带一路”,它是横跨亚欧、联系世界、陆地和海洋的立体、多元的丝绸之路,所以古、今的丝绸之路是有历史与现代的不同特点。二是开拓与发展的关系。历史当中的古丝绸之路,是在前无古人的历史背景下,冲破了种种阻挠,建立的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的一个交通线。而今天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使得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多样文明交流更加广泛。三是商贸互通与文明互鉴的关系。古丝绸之路重点还是以商品交换为主要目的,主要是利于人们之间相互往来。而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帮助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发展的多样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展现美美与共,共享当今世界发展的成果之路。

致力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文化交流,并在重要节点城市举行中国品牌的推介活动——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开始于2014年,活动行程从中国西安至意大利罗马。此后,“丝绸之路万里行”每年通过不同的“重走”之旅,向人们展现开放的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2014年7月至9月,我和王志、肖云儒老师等成员有幸参加了首届丝绸之路万里行。

虽然距离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已经过去了2100多年,但是我在丝绸之路万里行的活动当中,还是感受到了张骞文化的无处不在。丝路沿线国家和人民群众对张骞文化十分重视,他们见到张骞家乡的人格外地亲切和热情。同时,我也在这些地区、国家看到了相关张骞的美术作品或建筑,这些都是对丝绸之路文化最有力的见证和延续。

图片31

2014年9月,张利军向希腊外交部秘书长赠送中国茶叶

当时,我在土耳其、希腊等地看到了街道的绿化树为桑树,还有一些桑树景观,我就颇为感慨。其实,种桑养蚕技术最早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这些地区,是张骞出使西域成果的重要代表。同时,广植桑树缫丝织绸也代表着中国文化,这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认同与传承。

在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古城街边,我还看到了很多出售旅游商品的小摊,他们卖的最多的商品就是极具地域风格的瓷盘。而瓷器是中国的“特产”,但是在传到中亚以后,瓷器形状不同,色彩也更为丰富,这说明,中国的制瓷技术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传到了欧洲,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我当时还高兴地买了三个瓷盘带回中国,作为丝绸之路上的纪念品。

《丝路文明》:2013年,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您所经历和感受到的,张骞故里有哪些明显的变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方面,发生了哪些动人的故事?

张利军: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很多学术机构也走进城固,来探访张骞文化。比如中央电视台、西北师大以及一些丝绸之路专业媒体等,还有敦煌研究院、喀什张骞纪念馆,都来到城固考察寻根。秦汉历史学专家王子今教授、河南大学文学院王立群教授、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教授、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东干村主席安胡赛、意大利汉学家梅毕娜、《从长安到罗马》专题片意大利导演保罗等都来到城固,探寻张骞文化。可以说,张骞文化在国内、国际上都得到了文化和媒体机构的高度重视。

图片32

2014年9月,张骞后裔张利军在希腊与奥林匹亚市长在一起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从长安到罗马》专题片意大利导演保罗先生的拍摄过程。影片拍摄正值盛夏时节,保罗导演不畏酷暑,亲自选场景、找视角。在采访我的时候,向我提出的很多问题,拍摄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拍摄满意为止。就在大太阳底下,采访拍摄了三四个小时,这种媒体人执着的敬业精神正是张骞勇毅前行精神的缩影,深深地打动了我。《从长安到罗马》专题片最终完美收官,并在我国央视进行了播放。(刘小鱼)

责任编辑:石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