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俄罗斯西南部,生活着一个被称为“东干人”的民族,他们的长相和中国人无异。

他们吃饭使用筷子,主食为拉面、刀切面、饺子、大饼等中国西北地区的常见面食,还会做别具特色的“陕西凉粉”。

他们的民族语言为一百多年前的中国陕西方言,因此,中国探访者将分布在那里的东千人村子称为“陕西村”。

“虽然我们是哈萨克斯坦国民,但是骨子里仍然是‘陕西楞娃’。”近日,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会长、哈萨克斯坦第六任“陕西村”村长安胡塞接受《丝路文明》记者专访时,用一口地道的陕西话说道。

图片7

“中国海外最大的移民团体”

清朝末年,安胡塞的祖先们从陕西出发,进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被当时的沙皇政府称为“东干人”(陕西方言“东边的人”)。

受当时俄国沙皇的眷顾,东干人获得了大量的农田和十年的开垦时间。十年里,他们不用交税,可以专心种地,这些东干人便在那块土地上播种下从老家带来的麦种和菜籽,就此繁衍生息,村落也由“营盘”向四周扩散,东干人成了代代相传的农民,直到今天,东干人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还使用中国的农历。

一个多世纪以来,东干人一直在只有自己人居住的村庄里生活,保持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村内的儿歌“月亮月亮渐渐高,骑白马带腰刀……”已经唱了百余年,秦腔仍是村内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待客在正房的大炕上摆炕桌,喜欢吃饺子、包子、韭菜面条和蒸馍。结婚时,新郎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新娘头顶红花高髻,梳燕燕头,脚蹬清代样式的绣花鞋,从上到下,大红大绿,十分耀眼。“陕西村”人把中医也带到中亚,会针灸、拔火罐、采草药、制药丸、开药方、诊脉。

图片8

“中国海外最大的移民团体”,历史学家这样为他们定义,这也是迄今为止陕西最大的海外侨民团体。其中,陕西籍回族华人的聚居地也被称为“陕西村”。

到了安胡塞,他已经是“陕西村”史上第六任村长。他介绍说:“刚开始只有3314人,现在已经有约85000的东干人,我是在哈萨克斯坦出生的第四代人,现在第八代、第九代人都有。”

“近150年的时间,虽然我们是哈萨克斯坦国籍,但是仍旧保留着陕西的风俗习惯和方言,骨子里还是典型的‘陕西楞娃’。”安胡塞说,勤劳、善良、实诚的陕西人性格,陕西村村民都具有,哈萨克斯坦一百多个民族的人都很喜欢跟东干人交往,他们说东干人勤劳。

时隔一百多年敲响西门

尽管“陕西村”人远居海外一个多世纪,生活殷实,但他们的根在中国,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一刻不曾停息,叶落归根成为他们最为强烈的信念。

“我们离开西安,行了万里路来到这里,走得太远了。但你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在安胡塞的记忆里,家里的老人常常这样叮嘱,“等你有能力了,必须要回到陕西,回去了别忘记要在西门上拍拍。”

怀着老一辈的叮嘱和心愿,1994年,安胡塞第一次回到西安,出车站便直奔西门,拍打着西门门板的时候,热泪涌流,含泪高呼着“我回来了”。

三声呼喊过程中,曾祖父、祖父和父亲的身影都映现在眼前,他们的夙愿由他实现,这一令人震撼的敲门的声音,却是一百多年后才敲响的。“我是代表我们安家第一次回老家,这个仪式令人难忘。”

双手握拳,叩击城门,用地道的陕西方言大声说:“我回来了。”这后来成了安胡塞和众多“陕西村”村民每次回到西安必做的一件事。

图片9

“把语言丢了,就不好回家了”

“不能忘记你的语言、你的文化,没有这些你就把自己丢了。”长辈们的耳提面命,从小的时候,安胡塞就将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

处在异国他乡,在当地俄语、哈萨克语、英语的环境里,如何保留住乡音,陕西村几代人一直在为此努力。

“过去的老人多为不识字的文盲,迫于新的生存环境的适应和必需,他们和他们的孩子,都接受了俄语和所在地的民族语言,几乎没有人会读会写汉字了。”安胡塞说,“小孩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家里的大人就会用陕西方言教儿歌、讲故事,用这样的方式,才将母语保留下来。”

一百多年来,陕西村的人跟中国几乎都没有交流,很多汉字也没学过,仍旧保留着一些老话。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兴事物的出现也带来新的词语,在当地,很多新字都用的俄语、英语、哈萨克语,就像把电话叫“telephone”,把电视叫“television”,把电脑叫“computer”。

“我成为东干协会会长后,想的是不能把自己的语言忘了,一定要把自己的母语保留下来。”安胡塞坦言道,“我害怕时间太长了,受外语影响,娃们就忘记自己语言了。”

安胡塞向哈萨克斯坦有关部门打了报告,申请在东千人聚居区的学校开设汉语课程,却因为师资和经费等多重困难而一时难以实施。安胡塞又多方奔走另辟途径,把五名东干孩子送到西安上学,由陕西方面予以资助,他们在西北大学完成学业,汉语水平得以提升。

后来,在安胡塞及东干协会的组织努力下,一批批“陕西村”青年人候鸟归巢,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累计已有1万多名青年在中国留学,汉语语言的空白被填上了开创意义的一笔。带着前人的嘱托,安胡塞也不忘叮嘱后辈们:“不仅仅要会说汉语,也要会写汉字,了解更多中国历史文化。”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纵深推进,“陕西村”青年人不仅学好了母语,已成为沟通中国和中亚商品流动的主力军,也成为了“一带一路”上的人才。

“现在这些学成的孩子大多都在中国、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其他地区的公司工作。”他说,这些人对中亚的情况很熟悉,除了会说汉语,中亚几个国家的语言文字都非常熟悉,他们不仅可以当翻译,很多都从事商业活动。尤其是诸如中石油、中石化、华为等很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的中国企业,都招录了不少这些受过培养的毕业生。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安胡塞注册了一份报纸,并命名为《今日丝路》,旨在更好地发挥好桥梁作用,传播中亚合作故事,促进中国和中亚之间的合作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据介绍,《今日丝路》有俄语、汉语、英语、哈萨克语、东干语五种语言版本,这也是哈萨克斯坦的第一份华文媒体,报纸发行量最高时超过1万份,影响很大,近年也开通了新媒体传播渠道。

“成为中国—中亚地区合作交流的桥梁”

“第一次回来,看到的中国,与老人口中描述的一样,又完全不一样。”安胡塞说,城墙、钟楼、大雁塔与记忆里的高度吻合,但是城市发展面貌,确是另一番天地。

“看到中国的这些大变化,我第一个想法就是把这些新技术、新办法带到哈萨克斯坦去,用中国的发展东风把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带动起来,帮助‘陕西村’老百姓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

心向往之,行必至之。自1994年以来,安胡塞频繁走访陕西西安及中国其他地区,先后引进了制砖机及生产饼干、油漆等的设备,办起了相应的工厂。

因为哈萨克斯坦蔬菜短缺,他还从中国带来了优质种子,请了匠人,在当地搞起了温室大棚蔬菜。“以前夏天卖1元的菜,冬天能卖100元,但种植了大棚蔬菜之后,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生活也好起来。”安胡塞说道。

安胡塞坦言,过去哈萨克斯坦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有一定的行业限制,哈萨克斯坦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但工业还比较薄弱。“中企在这方面合作空间大,利润高,投资建厂一两年可能就能收回本。”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哈萨克斯坦的很多行业都向中国开放了,尤其是新能源行业。除大量进口中国新能源车外,哈萨克斯坦的工程器械、公交车、光伏与风力发电厂的设备等产品大多来自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促进了中哈两国合作交流,也给东干人带来了很好的机会。”安胡塞说道。

“东干人在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都发展不错。东干人也是中国与中亚和俄罗斯交流合作的桥梁。”安胡塞说道。

每当中国陕西企业去哈萨克斯坦勘察,安胡塞及其所在的东干协会也会尽量帮助中国公司去当地发展。

“因为他们对当地不熟,我们必须要找翻译跟省长州长部长见面,哈萨克斯坦投资环境很好,有好多优惠政策,有补贴,但是咱们中国人对这不完全了解。我们东干协会大量工作就是帮助中国公司在当地发展,能得到优惠政策。”他解释道。

近30年的时间里,安胡塞及其所在的东干协会牵头推动中哈地方政府及企业在农业、林木业、教育等多方面合作。“中国的变化一天比一天大。”在接受《丝路文明》记者采访前后,安胡塞正连续在北京、陕西、宁夏等地之间奔波。他表示,最近几天走访洽谈了六七个项目,涉及农业、矿产、制造业等多个领域。

谈及近期在西安召开的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安胡塞表示,兴奋激动中更多的是自豪。

“现在是中哈关系下一个‘黄金三十年’的第一年,这是一个最好的机会,中国在技术、资源、资金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希望通过此次峰会,中国和中亚地区的交流合作更加深入。”他说,作为陕西乡党,也希望通过此次峰会,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了解陕西,了解西安。(文/《丝路文明》吴宇婷图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邹钰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