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不见经传的新东方培训学校的英语教师,到破圈爆红的东方甄选当家带货主播,陕西省潼关县农家子弟董宇辉的快速成长之路,引发广泛关注。

他之所以能成为“顶流”,不仅因为契合了互联网的营销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触动了大众的文化情怀,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董宇辉的成功为众多年轻人树立了榜样的力量,并更新了远在千里之外家乡的经营理念。

家在天堑潼关城

熟知东方甄选主播董宇辉的人们都知道,他的家乡在陕西省潼关县农村。如果你在网上检索,很容易刷到相关词条和视频,还会看到有很多网友自豪地对着镜头介绍身后的田野村庄:“这就是董宇辉董老师的家乡,他是我们中军帐村人。”

从西安驱车向东北行进140公里,一个半小时就能赶到潼关县城。

古潼关是我国著名的十大名关之一,《水经注》称,由于黄河水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此得名“潼关”。古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

潼关是八百里秦川东起点,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十二连城。北有渭、洛二川汇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地形复杂险要,易守难攻,自古被誉为“三秦锁钥,西北咽喉”,是公认的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的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古语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此地险峻难行。

唐代诗人杜甫游览潼关后提笔留下感慨诗句:“丈人视要处,狭窄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东汉末年,魏王曹操为了预防陕西、甘肃方面的兵乱,便在南依秦岭、北临黄河的狭窄地带,筑起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城,并同时废弃了东边的函谷关,从而建起潼关城的雏形。

在冷兵器时代,刀剑撞击、战马嘶鸣,在鼓角相闻之间、烽火狼烟四起,在这里演绎了许许多多保卫家园的热血故事。

董宇辉老家在距离潼关县城30公里的城关街道下辖的中军帐村。初秋的正午,天高云淡,知了的鸣叫声在闷热的空气中回荡,车窗外是一帧又一帧庄稼丰收的美景。

每走几里路,都要穿过红色拱门,旁边有关于中军帐村的历史简介。

前几年合村并镇,安乐镇的马吉村和蒿岔村合并组成城关镇中军帐村。其实中军帐村原本只是一个村民小组,村民决定用其做村名,“是因为它的名气太大了”。

据村干部介绍,中军帐村的村名来自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当年姜子牙在此处安营扎寨,村里有一棵古槐,传说是姜子牙和他的卫兵亲手所植。

闻仲太师兵伐西岐驻扎在禁沟东的欧家城南营村。两军对垒,隔沟相望,几经战事,却难分胜负。一场暴雨使战事终止,闻太师死于绝鹿岭,姜子牙回了西岐,作为指挥部的中军帐留存下来,当年村民将驻地命名为中军帐村,以此纪念这一场伟大战役。

潼关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中军帐村位于南半部分,至今村内还散存7座夯土烽火台,与潼关古城遥相呼应,每墩高约10米,直径5米,历经千年岁月,依然展示出战时防御的雄姿。

潼关自古以防守闻名,但在今天却表现出强烈“出圈”的欲望。村子主打“中军帐”这个金字招牌,也是为了让“山水烽火台,峻秀中军帐”成为对外宣传的一张闪亮名片。

提及董宇辉,村干部少有言谈,称董宇辉希望外界不要打探他的个人信息,也不要打扰他家人的正常生活。

村支书关增加还是禁不住感慨,自己无意间在董宇辉面前提及古潼关历史,没想到这个年轻人不但能接住话题,对于村史的了解程度也让村里的长辈折服。

关增加是闻名十里八乡的文化人,张口就是大段的古文名篇,其作词的村歌唱响全县。关增加也是县委宣传部、县作协领导下乡时能促膝长谈的几位能人之一。

在关增加看来,一个非历史专业的大学生,能把有关潼关的正史、野史、历史沿革、文化传承研究到如此娴熟的地步,并且有了自己独到的认知与观点,让长辈吃惊的同时又倍感敬佩。“说明他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样子。”

乡贤引领的网红村庄

中军帐村的村口有新建的“乡贤公园”,书写有“乡贤文化厚植乡愁沃土、乡贤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标语的文化墙,显得格外耀眼。公园以乡贤文化为主题,通过聚贤厅、议事长廊、乡贤文化牌等,筑就了中军帐村“贤文化”的厚实根基。

近年来,潼关县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充分发挥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示范作用,让乡贤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中成为乡村发展的“助推器”、乡风文明的“代言人”、化解矛盾的“老娘舅”,着力构建以群众自治为主体、乡贤参与为轴心、柔性治理为统领、政府引领为支撑的“乡贤+”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乡贤引领乡村治理的新路子。

潼关县成立了县、镇、村三级“乡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乡贤人才库,采取“基层党委+乡贤+乡村治理”的模式,组建了乡贤协会,聘请退休干部或退休企业高管直接参与乡村治理的领导和协调,让乡贤服务于乡村公共事务决策等工作,充分发挥乡贤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的作用,使乡村治理更加科学化、更加现代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治理,汇聚了新的中坚力量。

中军帐村村委会的公示栏上写着“聚贤引才共谋发展”标语。在“乡贤赋能”版块展示了四位典型人物:“陕西好青年”董宇辉,“渭南标杆”龚爱萍,“致富能手”王新良,“网络达人”关方方。

“董宇辉之所以能成为‘顶流’,不仅因为契合了互联网的营销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触动了大众的文化情怀,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网友的评论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思考:“他有杜甫的悲天悯人,他有李白的浪漫豪迈,他有苏东坡的乐观潇洒,他有王维的温情通达,他有陶渊明的自清自廉,还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村干部解释说,董宇辉虽然是在外人员,而且特别年轻,但是他取得的成绩特别突出,对村民也能起到激励作用。

董宇辉每次回到村里,都会和村干部进行交流,询问村上的事务有没有自己能帮得上忙的。“能感觉到这孩子一直想给村上干事情,只是现在还没有合适他的事项。再说了,目前正是他的事业上升期,不能给他添麻烦,更不能让他为难。”村干部表示。

董宇辉对中军帐村的影响带动不可小觑。

谈及村子里的产业发展,村干部兴致颇高,认为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让村庄的名声走出去,把客商吸引进来,显得极为迫切且重要。

在脱贫攻坚活动中,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与村民商议后,拿出了特色种殖养殖的脱贫致富方案。

全村成立了五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十个家畜农场。南塬脱贫农业专业合作社投资五百万元种植软籽石榴、车厘子、吊篮西瓜、圣女果、甜瓜。

“以前销售是个问题,遇到盛果期,村民根本忙不过来。”村技术管理员唐小羊介绍,部分村民受董宇辉网上带货的启发,把农副产品介绍拍成视频,发到网上对外推介。“现在都是客商来村里上门收货,十多天就能卖以前一个月的销量。”

唐小羊的老伴也成了“网络达人”,自家的西瓜、车厘子成熟前,她站在温室大棚中,一手举着自拍杆拍录视频,一边介绍,一边提醒粉丝“点击下方小黄车下单”。唐小羊夫妇认为,“促销的效果非常明显”。

董宇辉在网络上直播带货出名后,他的成功也在潜移默化改变着千里之外家乡的经营理念。乡亲们真切感受到流量和大数据的澎湃动力,除了推广自家的农副产品,宣传家乡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也让不少村民成了网红达人,他们习惯在文案中提及董宇辉,热情地称他为董老师。

淘金客后代的新追求

潼关一度是全国第三大产金大县,有“华夏金城”之称。高光时期,全县与黄金产业有关的企业多达456家,选矿厂就有26座。

20世纪80年代末,西部地区兴起了“淘金热”。据报道,当年在潼关县,直接从事采掘、冶炼和间接从事相关服务的人数多达15万人。

中军帐周边几个村的土著淘金客,以买矿炼金为主。这些人脚穿军用鞋,肩挎家织粗布袋,里面装着三件宝:锅盔馍、洋瓷碗和尖嘴锤。他们步行穿梭在各个“坑口”寻找卖家,看货时先用尖嘴锤敲碎矿石样品,再砸成粉末,然后盛在洋瓷碗里加上水,不断旋转,剔除石粉,如此反复,直到碗底留下肉眼可辨的金粉颗粒,从而确定矿石品质和价格。“要是买对了,一夜之间就把大钱赚了。”

董宇辉的父辈也曾参与过“淘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竞争的压力,家庭情况逐渐变得困难。

在村民印象里,董宇辉父母和村里的乡亲别无二致,都是实实在在的普通农民。“他一家人处事比较低调。几个娃娃都挺乖的,在村里也不惹事,能让人想起来的就是,两个儿子在城里上大学,应该都毕业了。”

对于董宇辉走红网络,有村民认为:“应该是好读书、成绩好,才有大出息了吧?”

董宇辉在直播间向网友谈起自己的读书心得:读书不一定能让你前程似锦,功成名就,但至少可以让你出言有尺,嬉闹有度,说话有德,做事有余。

村民从董宇辉身上看到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吸引力,这个乡村子弟的人生改变轨迹,已形成一股巨大暖流,激发着家乡子弟努力向榜样不断追赶。

在这个远离都市的乡村里,网购还没有成为村民的消费习惯,但他们知道东方甄选是一个知名网购平台。村民从手机上的新闻听说,董宇辉经常被政府多个部门请去做宣传,“他这两天在甘肃,做网上直播,名气越来越大了”。

“董宇辉一年里很少回家,即使回来了也在家停不了多长时间。身后一直跟着一群人,家里的板凳还没暖热,就被小轿车拉走了。”邻居们面对董宇辉挥手微笑打招呼,都会禁不住打趣问道:“董家老二,啥时间把媳妇领回来?”

在乡亲们眼里,董宇辉隔三差五上电视,去年上了网络春晚,快速成长的速度让他们应接不暇。在北京辛苦打拼的董宇辉在村民眼里陌生而又神秘。“听说在外把钱赚下了,拿给家里,让父母修房子。”

秋天的暴雨说来就来,密集坠落的雨点让路人落荒躲避。董宇辉的父母却依然没有回家,在远离村庄的地里继续劳作。外界盛传儿子已经功成名就,丝毫没有改变两位农人的生活习惯。

在董宇辉家门口择菜的一位亲戚说,董宇辉父母除了操持自家的责任田,还要抽时间给村民帮工赚钱。“外出都带着雨具,像这样的雨天也是不会停歇手里的活计的。”

在亲戚们看来,董宇辉目前正在忙事业,这才是他该干的正事,也是人生大事。(文/《丝路文明》孙涛熊成慧)


责任编辑:邹钰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