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水之都、古城西安,老孙家饭庄的牛羊肉泡馍,一直被公认为“西北泡馍界的招牌”“西安泡馍的扛把子”。

百余年来,经过几代老孙家人的精心打造,将面饼与牛羊肉烹制成了“天下第一碗”的人间美味,可谓饮食界的传奇。坚守初心与技艺,不断擦亮顾客口碑建立起的“金字招牌”,既是老孙家人的智慧结晶,也是矢志不移的基因传承。“到西安,看兵马俑,吃老孙家羊肉泡馍,品西部清真美食”已成为外地游客的打卡标志和西安旅游业的“口头禅”。

岁月更替,华章日新。老孙家几度迁址,炉火不息,香味依旧。正如台湾著名烹饪教授胡玉春对老孙家的赠言所说:“六十年来久睽违,几番梦中把家回。今日欢聚老孙家,原汁原汤没变味。”

老孙家饭庄见证了世纪更迭中西安城市的发展与巨变,更用125年不变的匠心,守护着西安人味蕾上属于传统的味道。

铝饭盒里的回忆

隔天早晨九点,家住西安市东南城角的马奎义都会准时小跑到东关正街78号的老孙家饭庄,去吃一碗“头汤泡馍”。

两个小时的晨练让他浑身大汗淋漓,一公里的放松跑已将汗水赶退。此时,饭庄大厅里已坐满了吃早点的“老吃家”。

马奎义坐在墙角自己的老位置上。伙计送上来一碗高汤,按要求多加了香菜。马魁义双手接住,岔开两腿,边吹边喝,三口干完。一身的细汗又上来了。他说,熬了一晚上的羊汤新鲜入味,大家美其名曰“喝头汤”。

掰馍对“老吃家”来说,是一种享受。马奎义兴致勃勃地给身边人分享着“夏天吃羊肉的好处”,手中的活路却一刻不会放慢,眼睛不瞅,仅凭手感,馍块匀称大小如同玉米粒。

“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社区保健医生告诉马奎义,暑热天气里人体代谢最旺,营养消耗最大,而此时人的体内偏寒凉。羊肉性温有补虚祛寒的作用,所以夏天进补正当时。

image.png

在西安“老吃家”记忆里,牛羊肉泡馍就是一种早点。在泡馍馆内随意找个地方,大家头碰头地一边手工掰镆,一边闲聊,既是特色的街头社交,又是一天新生活的开始。

伙计将马奎义的馍送到厨房。板头手起刀落,两片鱼状羊肉片从手心滑落在馍块上,随手再揪把水泡粉丝,如蜘蛛网似的网罩住“鱼”身,撮葱花入碗如点翠,这料就算配齐了。

炉头是51岁的刘保全,精瘦干练,架一副秀朗镜,头戴白色礼拜帽,看着像教书先生,功夫却全在手上。

手勺唰唰勾汤入瓢,汤沸后下馍,大火烩煮,再下调味,淋化油。火焰呼呼烧,馍肉沸沸滚,手勺夸夸响,火候到了,出瓢入碗,摆形裹汁,一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羊肉泡,就端到马奎义的面前。

香喷喷热气腾腾的泡馍,配上鲜红的辣酱,碧绿的香菜,就着甜脆的糖蒜,吃一口,咂咂舌,马奎义感觉身上每个毛孔都张开了,通体酣畅。

image.png

“几十年了,还是老味道。”每次在老孙家吃泡馍,马奎义都在心里感慨一番。

马奎义是渭南市华州区(原华县)人,儿时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月底时候父亲从西安单位回老家过周末,从帆布包里摸出一个手掌宽的铝饭盒,取掉绿色的棉布套,打开盖子,一股肉香扑鼻而来。

母亲把饭盒和棉布套又包上,藏在柜子里,等到晚上关门上锁,才让马奎义兄妹三个和奶奶分享这份美食。

“铝饭盒放在蜂窝煤炉子的铁皮封盖上,不一会就上下热透了。首先分一片肉和一部分泡馍给奶奶,剩下我们三个孩子围在一起吃,边吃边给里面加水、加盐、和自家的馍块,直到清汤寡水,方才尽兴。”马奎义回忆道,那个时候自己就知道了“西安城里有一家老孙家牛羊肉泡馍馆子很有名”。

寒暑假父亲都要带他们兄妹三人去西安城里玩,必定会带着他们去吃羊肉泡馍,只是那时会带上自家的玉米饼。“做好了像一碗浆糊,但是很好吃。”

大妹顶了父亲的班到了西安,同时也接过了那个大号铝制饭盒。“每次回老家,都要给老爷子带一份老孙家的羊肉泡。他到老就好这一口!”

老孙家守望百年

牛羊肉泡馍是“碳水之都”——西安的历史传统名吃。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那时也被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古称“羊羹”。

相传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早年落魄时,流浪在古长安即西安街头,又冷又饿的他向正在煮肉的老板讨了一碗羊肉汤,泡上自己的面饼,结果感觉超级好吃。

赵匡胤登基后,又想起了当年那碗羊肉泡。当年的店老板闻讯后如法炮制,只是加上了大片的牛羊肉和粉丝,出锅后撒上葱花,淋了几滴辣椒油。这碗汤泡馍可让赵匡胤找到了当年的感觉。牛羊肉泡馍从此风靡京城,直到现在。

美食家苏东坡为此留下“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名句;“超级吃货”慈禧太后1900年西巡时,在老孙家用膳后评价,“肉软不糜、滋味甜美”,算得考语。

老孙家饭庄的鼻祖是1898年由西安回民孙广贤、孙万年叔侄创办北具县门的牛羊肉泡馍馆,因其“滋味醇厚”,被公认为西安名吃,距今已有126年历史。

老孙家的牛羊肉泡馍坚持从食材的源头抓起,特别是派专人选购优质羊,赶回来,自养、自宰、自用。“慢煮清熬,玉羹熬成第一碗;千锤百炼,金炉练就老孙家”。

由于老孙家的羊肉泡馍肉鲜汤浓,风味浓郁,赢来高朋满座。

新中国成立后,老孙家牛羊肉泡馍馆先是实行公私合营,后成为国有企业。由于风味独特,民族特色突出,这里还成为西安的涉外清真招待饭馆。

走过两个甲子之年的“老孙家”,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但是烹调的牛羊肉泡馍依旧“料重汤鲜,肉烂味醇,馍筋光滑,造型美观,香气四溢”,备受各地游客和国外友人喜爱。

改革开放以来,老孙家已成为陕西省、西安市的重要对外接待“窗口”。这些年,老孙家饭庄还收获了“中华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餐饮名店”等美誉。

进入二十一世纪,因为城市改造,“老孙家”将旗舰店搬到了东门外。伴随搬家,曾经的老孙家牛羊肉泡馍馆也扩展成为经营种类更齐全、产业化发展更全面的老孙家饭庄。

如今的老孙家饭庄,在全国拥有多家直营店,并成为以牛羊肉泡馍为龙头,以清真菜肴、地方小吃为特色,旅游、家宴、婚宴皆宜的立体化经营场所,完成着从传统老字号餐饮品牌向现代餐饮品牌的转变。

守正百年不忘初心

老孙家饭庄第七代非遗传承人刘保全至今依然清楚记得1995年9月6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当年老孙家招工,21岁的刘保全和一群同龄人成为新员工。他的工作和杂工无异,提煤、烧火、捅炉子,距离烧饭师傅最近的工作,就是给炉头王晓军师傅端茶倒水。

厨师长王晓军从事烹饪工作30多年,1999年荣获全国第四届烹饪个人铜牌,2003年荣获全国第五届烹饪大赛优秀奖等多项荣誉,在业界有着显赫的声望。

半年后,刘保全率先升为板头,就是切肉、配菜,但依然上不了炉子,摸不上饭勺。

“顶丝斜刀,形如鱼片,肥瘦搭配,上薄下宽,既能把握分量,又能确保煮馍时不会散烂。”板头在泡馍馆里的位置举足轻重,毛利和信誉全在他的一双手上。“肉切多了,店里要亏钱,分量给得不够,就是明摆的欺客。”

刘保全回忆道,他都是切一块称一块,利用两三个月时间不断寻找最佳手感,直到半年后,每片肉称重误差不过两三克。

王晓军师傅暗中观察刘保全一年半,才决定让他上炉子操大勺冒饭,直到最后把炉头的位子传给他。

在老孙家饭庄的厨房里,每一道工序都有着严格的规矩,刘保全为此没少“挨敲打”。能够被师傅看中,在师兄弟中脱颖而出,刘保全猜想,主要是自己耐得住性子、上心店里的事情、干活稳当。

泡馍师傅们在制作泡馍时,也有一套关于煮肉、做饼、烹饪的专门技术,顾客掰馍,厨师烹煮,以馍定汤,以汤定时,以时出色、出形、出味、出香——这是老孙家饭庄厨师们心头和手头的秘诀。

做了三十年的泡馍师傅,刘保全明显感受到现在人口味偏淡,却更挑剔。他和师傅们做饭时,坚守清淡但不寡淡,轻味不能失味的原则。年轻的客人多半不习惯看到明油,但在老孙家的每一碗泡馍中,都少不了特制的底油和酯花,刘保全反复向厨师们强调,“老孙家的底味不能失”。

如果说上面这些操作对每一家老店和烹饪“守艺人”而言是掌上功夫,那么煮肉则是老孙家饭庄的终极秘密。

刘保全受访时透露,老孙家牛羊肉泡馍好吃,在于用料纯正、烹制精细。其中煮肉调料秘方中就有“十大样”和“六小样”共计20余味。目前在老孙家饭庄,能参与煮肉并了解配方的人员不过六人。

“这些属于老孙家的商业机密,要传给忠诚于企业发展的人,不忘服务顾客初心的人。”

image.png

时过境迁,斗转星移。老孙家饭庄也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1998年推出方便泡馍,电商兴起也搞起了团购,酸梅汤促销、以酸辣味为代入感的各色小炒,诱惑着“Z世代”们的味蕾。

在刘保全看来,一碗好的牛羊肉泡馍要让食客吃起来以香带头,后感麻香,吃到这个味道,就感知到了老孙家泡馍的灵魂,这碗老孙家的牛羊肉泡馍才算是成功到位了。(孙涛)


责任编辑:邹钰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