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气温渐渐回暖,中央一号文件如同一股温暖而强劲的春风,吹进了玉树市结古街道忠德村的每一个角落。

3月12日一早,忠德村第一书记杨玉文和村党支部书记巴尼玛,开始走村入户,为牧民群众送去党的好政策。

“巴书记,我们今年要针对每家不同的情况进行宣讲,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实现增收。”

“书记我和你想到一起了,我还想着把咱们的老党员、社长都发动起来,让他们也和我们一起宣讲,这样不仅能提高效率,并且在一次次的宣讲的过程中他们也能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央一号文件,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杨玉文和巴尼玛一边商量着今年的宣讲计划,一边朝着一社社长马天亮家走去。

走进马天亮家,窗明几净,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桌子上摆满了各种水果、肉干、饮料……

“老马你家换新家具了啊,这套新沙发看着挺不错的。”

“是啊杨书记,这两年家里宽裕了不少,上个月我和儿子一起,把之前的旧家具都换了。”“挺好的,今年好好干,争取再换个大电视。”进门后,杨玉文和马天亮就唠起了家常。

今年57岁的马天亮一家6口人,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一家人的收入主要靠老两口在市区打工和家里的30头牦牛。前几年,四个孩子陆续考上大学,家里的支出一下多了,老两口负担也是越来越重。这两年,随着两个儿子和女儿陆续毕业,开始参加工作,一家人的生活也开始好了起来。

针对马天亮家里的情况,杨玉文和巴尼玛开始进入主题,两人用藏汉双语,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社会维稳等方面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进行了宣讲。

“一号文件里提到,要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这说的不就是咱们村上的新产业。你也知道,过去咱们忠德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比较单一,尤其在产业发展上,相比其他村还有差距。但咱们从去年开始,利用村里日沃庆山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通过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协调帮助,投入乡村振兴到户产业资金150万元建成了咱们的日沃庆露营地。截至去年年底就有40万元收入,全村人都多了一份分红。今年村里还会扩建营地,进一步提升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杨玉文结合忠德村的实际情况,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将中央一号文件中的政策解读得淋漓尽致。

马天亮一家人听得聚精会神,不时点头表示认同。“杨书记,您这样一讲,我就明白多了。去年分红,我们家分到了六千多元,我家老二儿子也在营地上班,一个月三千的工资,今年我准备继续让他去营地。”马天亮高兴地说着。

“没问题啊,村里要想发展好,就需要他们这些返乡大学生的支持。今天来还有一个好消息和你商量。”杨玉文继续趁热打铁说:“今年,村上的畜牧业合作社牛棚、储草棚、宿舍都建起来了,政府还给村里分了150头牦牛,目前合作社运转非常好。我和巴书记商量了,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想让大家可以把自己家的牲畜入股到合作社,把大家拧成一股绳,这样你们就不用每天围着牦牛转了,你也可以去市区里打打工,到了年底合作社还可以多一份分红。”

“真的吗?杨书记,我家愿意入股,现在岁数大了,每天上山下山放牧身体也越来越吃不消了,但是家里的这30头牦牛一年能有2万元的收入,一直舍不得放弃,现在好了,入股到合作社,我们也放心,还能腾出手来干点别的。”听了杨玉文的话,马天亮兴奋不已。

一上午的宣讲,杨玉文和巴尼玛道出了“明白话”,理出了“发展路”,让马天亮一家人对今年的产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顾不上休息,从马天亮家出来,杨玉文和巴尼玛又朝着另一户人家走去,第一时间把一号文件精神传递到村里的每一户人家。


责任编辑:白恪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