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办的2025年文旅深度探索大采访正式启动。在首期“黄河之滨也很美,交旅融合新‘途’景,打卡最美精品旅游线路”活动中,由新华网、央广网等中央驻甘媒体以及新甘肃、《兰州日报》、观澜新闻等省市媒体组成的采访团,携手新东方文旅等15位新媒体达人,在为期两天的时间里先后前往了黄金水道、九州健身赏花环形步道和S104南环生态旅游景区大道三条新锐旅游线路进行了深度探访,体会了我市交旅融合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真切感受到了古老金城静水流深般的精彩蜕变。

黄金水道:黄河之滨的诗意慢游

此次深度探索的首站便是新近开通,被誉为“黄金水道”的“水韵什川”35公里黄河航线。游船从盐场堡码头启航,作为黄金水道的起点,这里曾是兰州重要的货运码头,如今已蜕变为集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游客可以在此登船,感受黄河的壮阔与城市的繁华。

一路上,阳光在河面上撒下一把碎金,两岸的风景如徐徐展开的画卷,黄河两岸的现代高楼与古老山峦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流动的城市画卷。

据兰州水运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宋若愚介绍,“水韵什川”35公里黄河航线每天8时30分准时从盐场堡码头开船,途经马拉松公园、桑园子峡,最终抵达什川镇的小峡码头,全长大约35公里,历时约两个小时。下船后,还有转运车将乘船的游客送到什川古梨园,一路上不仅能欣赏到绝美的黄河峡谷风光,还能在古梨园感受到梨花盛开的素雅与灵动。

游船行至小峡,两岸山势陡峭,黄河在此收窄,水流湍急,形成独特的峡谷景观。这条水道不仅串联起一路上的诸多景点,更让黄河从地理标识变成了可触可感的城市客厅。

下船后,采访团驱车前往什川镇,走进被誉为“世界第一古梨园”的万亩梨园。这里春季梨花如雪,秋季硕果累累,不仅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更是兰州乡村旅游的代表地之一。

网红达人“爱摄影的老甘”栗佐平由衷地说,“黄金水道让黄河不再是‘远观’的风景,而是可以‘沉浸式’体验的文旅IP,未来若能增加夜游项目,必将成为兰州旅游的新名片。”

九州步道:文化+健身的都市慢生活

采访团“转战”九州健身赏花环形步道时,恰逢艳阳高照。这条依山而建的步道像一条彩带缠绕在白塔山山腰,不仅将荒坡野岭点化成健身乐园,更串联起了兰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可以让游客在漫步中感受金城的历史底蕴。“好的公共空间不在于多么奢华,而在于能否让游客市民都找到舒适的位置。”采访团一位记者说。

采访团抵达的首个景点便是白塔寺,作为兰州的地标之一,这座古塔依山而建,登高可俯瞰黄河与城市全景。离开白塔寺,采访团就来到了兰州彩陶博览园。这是一个隐藏在兰州白塔山后山、罗九公路东段的文化瑰宝,如今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彩陶文化内涵,成为了游客和市民的热门打卡地。

随团同行的还有我市金牌导游王宁,她是一位妙语连珠、睿智活泼的地道兰州“莎莎”,介绍了博览园的情况后,她感慨地说,“无论是对于兰州市民还是外地游客,这里都是一个理想的休闲游览场所,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彩陶文化的深厚底蕴。”

黄河楼是当日踩线的终点,采访团一行不仅参观了“黄河之畔·远古对话——古动物化石展”,还乘坐电梯登上了黄河楼的最高层登高望远,感受了黄河之美,兰州之美。

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网红达人Rovshen激动地说:“这条步道不仅是一条健身路线,更是一条文化长廊,一路走来让国内外游客在旅途中读懂兰州的历史,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南环大道:打开兰州南郊生态宝库

次日的行程是S104南环生态旅游景区大道。这条路串联了兰州南部的生态景区,宛如一把打开兰州南郊生态宝库的钥匙,让游客在青山绿水间享受自然野趣。

出发前,一行人先走进了金天观(兰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这座古建筑群规模宏大,观内古木参天,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随后,采访团便前往了石佛沟森林公园,这里以奇石、溪流、森林著称,夏季清凉宜人,是兰州久负盛名的避暑胜地。进入景区山路上,记者遇到了带着学生写生的美术老师马女士。“以前带孩子们来写生要转三趟车,现在直达公交半小时就到。”她一边说一边展示着学生的画作。

在随后前往马坡露营点的路上,正好途经了马坡网红集市。每逢节假日,这里便成为当地农产品的销售聚集地,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烟火气十足。

“这市场已经10年了,是依托附近千里花海景观自发形成的市场。”48岁的颜珍东是马坡村的村民,专卖各种烤货,红薯、洋芋、鸡蛋、玉米每一样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他脸上带着爽朗的笑容,“这条路建好开通以后,让我们的生活愈发好了起来。”

随后,采访团还先后前往了马坡露营点、李家庄花间田,并深入了解了兴隆山卧桥独特魅力,圆满为本期深度大采访画上了句号。

两天时间里,随团同行的还有甘肃演艺集团艺术学校的舞者们,她们每到一处都会翩翩起舞,先后献上了敦煌舞、上春山、霓裳羽衣舞等精彩表演,成为了各景点最美的风景线。一路上,诸多生动的特写镜头成为兰州交旅融合发展最真实的注脚,而这三条旅游线路改变的也不仅是城市面貌,更是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也蕴含着交旅融合带来的无限可能。

“三条文旅线路将兰州相关景区‘串珠成线’,这不是简单的交通升级,而是一场关于城市气质的重塑。”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何威告诉记者:“当游客不再匆匆掠过中山桥拍照就走,当市民周末有了更多元的休闲选择,兰州正在从地理枢纽蜕变为文化容器。”


责任编辑:白恪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