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国资委、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甘肃省水利厅主办,渭南市委宣传部、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丝路文明网承办,陕西水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渭水泱泱大潮滂滂”首届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宣传活动,7月28日至8月5日,陆续走进陕西省渭南市、咸阳市、西安市、宝鸡市,以及甘肃省天水市、定西市,集中宣传展示陕甘两地持续推进渭河流域高标准生态建设、协同推进渭河流域生态治理与品质提升、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渭源县渭河城区段,碧波荡漾的渭河水荡涤着城市喧嚣。河岸绿树成荫,其间花草点缀。玻璃浮桥连通两岸,桥下流水潺潺。
曾经杂草丛生、污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的渭河,如今焕然一新,“倒映”出渭源县绘就人水和谐画卷的努力与成就。
渭源县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县域面积2065平方公里,境内有渭河、洮河两大水系。其中,渭河在渭源县境内流经长度为48公里,径流量0.653立方米每秒,水资源总量0.99亿立方米。近年来,渭源县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以加快建设渭河源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为目标,谋划实施总投资3.34亿元的渭河(渭源段)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和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渭源县水务局党组成员刘华介绍,渭河(渭源段)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一期工程开始于2022年。该工程主要针对城区段渭河“开刀”。
“治理前,城区段的渭河曾是‘臭水沟’,周边民房等区域产生的垃圾及污水,直接进入河中。随着工程的深入实施,以及文明城市建设提质加速,城区段渭河旧貌换新颜。”刘华说。
在这里,经过生态化改造的堤防,不仅“颜值飞升”,技术含量、防洪能力也大幅提升。河道内的固床设施,加宽了河流水面,同时也减缓了河水对河床的冲刷。连通渭河两岸的玻璃栈道,在提供交通廊道的同时,让人们在上面俯瞰脚下的滚滚渭河水,获得惊险的观河体验。滨水绿化以及环境亮化,形成草木花相间、白天晚上不同景观相映成趣的景观格调……
在河岸边的一处健身设施旁,刘华介绍,这些设施是堤顶公路建成后,文体部门根据全民健身发展规划建设的便民设施。“这些太阳能健身器材可以实时统计健身者的运动时间、热量消耗等情况,帮助他们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健身时长及强度。”刘华说,“一旁的塑胶跑道等设施,进一步丰富着滨水场景,为居民们日常休闲健身提供着理想去处。”
为解决污水入河问题,渭源县在渭河(渭源段)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工程中实施雨污分离。“目前,城市污水全部进入城区下游的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的污水,进入尾水湿地。经过尾水湿地的进一步净化后,这些水最终排入渭河。”刘华说。
目前,渭河(渭源段)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工程已完成一、二、三期工程及渭河沿线生态修复工程共治理渭河8.4公里。随着一、二、三期工程和渭河沿线生态修复工程建成,多年不见的白骨顶鸡等候鸟重回渭源,城区段“碧水安澜、城水相融、人水和谐”景象重现。今年5月,规划治理河长8.8公里的四期工程开工,计划今年10月底完成主体建设。
“项目全部建成后,渭河渭源段将成为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为一体的美丽幸福河,‘水清岸绿’将成为渭河源头的靓丽‘名片’。”对于未来的渭河“幸福河”模样,刘华满怀期待。
她表示,项目还将提升渭河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保护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升河道的生态和水源涵养功能,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生物多样性,为建设“五新”渭源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