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国资委、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甘肃省水利厅主办,渭南市委宣传部、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丝路文明网承办,陕西水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渭水泱泱大潮滂滂”首届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宣传活动,7月28日至8月5日,陆续走进陕西省渭南市、咸阳市、西安市、宝鸡市,以及甘肃省天水市、定西市,集中宣传展示陕甘两地持续推进渭河流域高标准生态建设、协同推进渭河流域生态治理与品质提升、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陕西大地版图上,作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水脉牵手”工程的引汉济渭,打通秦岭屏障,让汉江之水润泽关中平原。这一壮举的背后,是建设者们对世界级施工难题的挑战与征服。

image.png

在引汉济渭一期工程建设中,秦岭输水隧洞最大埋深达2012米,建设长度达98.3公里,是人类从底部洞穿秦岭山脉的首次尝试。

秦岭输水隧洞TBM施工段全长35公里,钻爆法施工63.3千米。

TBM施工段具有高围岩强度、高石英含量、高地应力,强岩爆、强涌水,长距离独头施工的“三高、两强、一长”特点。

引汉济渭工程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等20多名国内外隧洞工程专家,共同“面诊”TBM掘进施工难题他们一致认为施工段地质复杂性及综合施工难度世界罕见,并携手挑战“世界难题”。

岭南TBM掘进段掌子面遭遇超强涌水,日涌水量达4.6万立方米;岭北TBM掘进段连续遭遇超强涌水,导致掌子面围岩如同流沙、TBM严重卡机……突发涌水让工程困难重重。

高强度硬岩是又一施工挑战。硬度高达230兆帕的围岩,让TBM如在钢板上掘进。岩爆威胁如影随形。

在秦岭输水隧洞建设周期内,共发生4000余次岩爆,其中1557次强烈、46次极强。

image.png

陕西水务发展引汉济渭公司秦岭分公司经理李金霖介绍,在岩爆威胁下,施工人员头戴钢盔、身穿防弹衣,如在战场作业。

与此同时,隧洞内的涌泥、断层、持续高温等,都在加大施工难度。

最终,陕西水务发展引汉济渭公司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邀请相关院士及团队,共商解决方案,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攻克了秦岭隧洞开掘难题,为超长大埋深地下工程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工程更创造了钻爆法无轨运输施工通风距离7.2千米、TBM法独头掘进施工通风距离16.5千米的世界纪录。

2022年2月22日,秦岭输水隧洞全线贯通,次年7月16日,引汉济渭先期通水。

黄午隧洞段遭遇软岩变形,少陵塬盾构施工遭遇涌水突泥……引汉济渭二期工程建设中,施工队伍依然向难而行。

陕西水务发展引汉济渭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长魏溪介绍,二期工程主要为配水系统中的南北干线。两条干线共计约190公里,面临着复杂的线性交叉施工。

“施工期间,干线工程和高铁、高速公路、天然气管道等民生工程线路多次交叉。面对线多面广的大量交叉,我们和相关单位加强对接协调,最终解决了90多处大型交叉。”魏溪说。

位于秦岭北麓的二期工程南干线,埋深浅、围岩破碎,工程面临着软岩变形等问题。“其中的黄午隧洞共计69公里,但有着10公里的软岩变形长度。”魏溪介绍,“软岩变形在国内外都是难题,我们在施工中集思广益、反复试验,实现了问题化解。”

同时,二期工程面临着大埋深、高水压带来的风险。为此,陕西水务发展引汉济渭公司邀请相关院士等组成专家团队,以召开高级别咨询会议等方式,为工程“把脉开方”,确定了地面打井降水降压等解决方案。二期工程北干线建设中,陕西水务发展引汉济渭公司成立贯通专班,协调各个工作面的施工进度,确保施工统一。

引汉济渭工程持续攻坚克难,突破了多项重大难题,赢得了广泛赞誉。

2020年,引汉济渭工程催生的《大型复杂跨流域调水工程预报调配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1年,引汉济渭工程总结的《引汉济渭隧洞岩爆预警与防治》,摘得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桂冠……因其重大影响和突出贡献,引汉济渭工程还于2023年获得“人民治水·百年功绩”赞誉,并于2024年获得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颁发的“菲迪克工程杰出奖”。

如今,引汉济渭着力推动二期工程建设进度,预计2026年底将全面建成。

同时,引汉济渭工程在保障调水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持续发力。目前已经设立运行的引汉济渭水源保护区,正与公安联手共建警务室,开展水源安全联合执法;定期清理河道漂浮物、加强水质监测,确保水质始终保持在二类以上。此外,引汉济渭工程还在水源地设立黄金峡分公司和大河坝分公司,通过现场精细管理、强化枢纽监测等方式,全力保障工程安全。


责任编辑:邹钰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