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国资委、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甘肃省水利厅主办,渭南市委宣传部、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丝路文明网承办,陕西水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渭水泱泱大潮滂滂”首届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宣传活动,7月28日至8月5日,陆续走进陕西省渭南市、咸阳市、西安市、宝鸡市,以及甘肃省天水市、定西市,集中宣传展示陕甘两地持续推进渭河流域高标准生态建设、协同推进渭河流域生态治理与品质提升、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八月细雨斜织,轻拂着陇西广袤的原野。地处渭河上游的甘肃省陇西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素有“千年药乡”之称,这里盛产300余种中药材,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近年来,当地凭借丰富的林地资源与政策红利,通过规模化种植、产业化运营,让传统中药材产业焕发新生机,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好药材,是‘种’出来的。”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张金文说:“源头,就在这里。”她所指的“源头”,是中国药都·陇西药圃园。
中国药都·陇西药圃园是一个集中药材新品种引进驯化、标准化种植试验示范、优质品种选育繁育、种质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从2002年建园至今,陇西药圃园已有560平方米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库容量达10万份,保存了324种种质,新建立的智能库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存取及智能管理。
“我们已引进中药材品种259个,活体保存140种。”张金文介绍,针对大宗药材种质退化问题,我们持续进行提纯复壮。这里诞生的29项省级地方标准与8项国家专利,正是陇西药材品质的“源代码”。
那么,这些优质“源代码”如何真正飞进寻常百姓家,让农户收益呢?
“过去,农户大多自留种子或从市场购买籽种,”张金文解释说,“但由于种源不明、种质混杂、质量参差,导致出苗率低、产量不高,药材品质更是良莠不齐,卖不出好价钱。”
为解决这一痛点,陇西县实施了“三分田”工程:每年为每户农户提供0.3亩地所需的优质种子服务。这些种苗第二年产出后,即可满足2亩地的种植需求,由此形成“育苗—种植—再育苗”的良性循环。该工程的核心在于以技术为引领,系统性带动农户建立自己的种苗繁育体系。技术人员深入主产区和新增产区,手把手指导农户进行中药材育苗,从源头上把控品质。
同时,在种植环节推动良种、良田、良机、良法的深度融合,实现药材品质的全面提升。科学管理下,当地种子出苗率提升至80%以上,亩产种苗800到1000公斤,一二等种苗占比超60%,累计生产优质种子5000公斤以上。
张金文介绍,陇西已经与高校合作开发中药材溯源系统:“从种子到药材,每个环节都可追溯。消费者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看到这株药材在哪个地块生长、用了哪些肥料。”
一味好药材,一头连着优质种源,一头牵着种植方式。
当药圃园的优质种苗与绿色基因向下游传递,首阳镇的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便成为关键承接者与放大器。在王家磨村核心区的高标准农田上,黄芪400亩的育苗和3600亩的标准化移栽田正迎来生长旺季,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绿色种植,肥为药先。“从前单打独斗,化肥农药只管堆,地力伤了,河流也承重。如今统一技术支持、统一农机服务、统一政策支持、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金融保险、统一订单收购、分户种植的“六统一分”的模式铺开,地里用的可都是生物有机肥当家!”王家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何鹏翔指着地里介绍。
何鹏翔口中的“六统一分”,正是首阳镇破题中药材绿色种植的核心密钥。这一模式通过统一技术指导、政策支持、金融保险、机械化服务、回收加工和病虫害防治,同时保留分户种植经营,将分散的农户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既保证了中药材的品质和质量,又激发了农户的参与积极性。
山坳间,农田节水灌溉设施正持续高效运作,每一滴水都携带着溶解的养分,通过密如蛛网的“毛细血管”,输送到每一株渴求滋润的药苗。
张金文给出一笔账单:按照现行标准,每亩地物资补助,从而推动化肥、农药实现“双减”,标准化移栽环节有1000元的种苗补贴和650元的有机肥和营养液补贴;种苗繁育环节种子和肥料补贴2300元。
得益于这种精打细算的灌溉和精准施肥,汇入渭河的农田尾水所含污染物显著减少,最大程度地减轻了面源污染对当地母亲河——“渭河”的侵扰。
绿色标准化种植的“金扁担”,一头挑着生态保护,一头挑起富民希望。目前,首阳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5万亩,按当前市场价格,预计万亩基地带动2400户群众户均增收2.6万元,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提升生活水平,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