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国资委、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甘肃省水利厅主办,渭南市委宣传部、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丝路文明网承办,陕西水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渭水泱泱大潮滂滂”首届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宣传活动,7月28日至8月5日,陆续走进陕西省渭南市、咸阳市、西安市、宝鸡市,以及甘肃省天水市、定西市,集中宣传展示陕甘两地持续推进渭河流域高标准生态建设、协同推进渭河流域生态治理与品质提升、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鸟鼠同穴山、清泉绕流处,渭河的故事从涓涓细流中开端。

《尚书·禹贡》记载:“禹导渭自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水经注》有云:“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

全长八百多公里的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它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深处的几眼清冽泉水出发,蜿蜒曲折中,不弃涓流、终成大河。

image.png

“追溯方知源头远,缘流始觉渭水长”。渭河流经渭源、陇西、武山、甘谷、麦积区等四县一区,过小陇山,在陕西宝鸡市陈仓区入陕,于陕西经过22个县(市、区),于潼关县流入黄河。

在渭河源景区,九鼎台上九鼎矗立,重现《史记》中“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的记载,彰显大禹“划定九州、奠定夏朝”的历史功绩;祭渭坛上流水潺潺,激发着渭河流域人们对于渭河“母亲河”的敬仰之情;禹王殿内,大禹塑像目光如炬,辅政能臣伯益、后稷塑像左右拱卫,搭配的开山斧、避水剑等文化符号,折射出古人对治水英雄的浪漫想象。

禹王殿内记载着大禹的生平身世、治水经历以及留给后世的治水经验。从史书记载可知,大禹治水时,依照诸河天然趋势,因势利导、堵疏结合,让小水归入大水、大水东流入海,实现防洪疏浚。这对当时及后世农业生产、民众安定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image.png

正值暑期的渭河源景区,迎来客流高峰。纷至沓来的游客,顺着景区步道拾级而上,向着鸟鼠山,开启“探源渭水畔,回味山水间”的渭河溯源之旅,向着渭河的第一眼泉水出发。

鸟鼠山步道入口处的“同心碑”,与潼关三河口风景区设立的“渭河入黄口碑”首尾呼应。其上镌刻的定西、天水、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是渭河流经的主要区域,也是七地共同立碑的见证。

相传大禹治水至鸟鼠同穴山,见峰峦巍峨、绝壁千仞,便劈开岩石,疏通河道。

在奇绝险峻的龙门涧,一旁石壁上,“大禹导渭”四字复刻着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1875年的亲笔题词。当时,左宗棠奉光绪帝钦命,督办新疆军务,沿渭河西进,见渭河源头民众富足、耕读有序,顿思大禹导渭、泽被苍生之功,挥毫写下“大禹导渭”,以寄追缅敬仰之情。

image.png

沿着步道走向鸟鼠山深处,一路可见高耸的摩崖石刻、亭台景观。它们串联起发生在渭河源头的诸多历史典故、千古传说。

草木葱茏的鸟鼠山深处,遗鞭泉、禹仰泉、吐云泉呈“品”字排列,形成“品字泉”阵列。三泉被视为渭河的共同正源。

其中的禹仰泉,自悬崖上分左右两股水流奔腾而下,似两道瀑布,在地面水潭中溅起水雾与白浪。相传大禹治水时,与水神共工作战。大禹士卒在这里饮用泉水后精神大振,继而战胜共工,并劈开山峰、疏通河道,为百姓排除水患。大禹感恩清泉,设坛祭奠,称其为神泉。后来,人们为纪念大禹,将其命名为禹仰泉。

image.png

遗鞭泉因唐太宗李世民西征时遗失马鞭于泉中而得名。据传,李世民西巡陇西郡,行至渭水源头左近,手中马鞭坠入泉中,后来在渭河下游,马鞭再现,最终物归原主。渭河源头百姓便把此泉称为“遗鞭泉”。

传说中,吐云泉是渭河龙王的“龙池”。龙王在这里吐烟成云、行云布雨,致使泉水雾气升腾。

“这里是周、秦、汉、晋、北魏、北周、隋、唐中国历史辉煌时代的渊源,是华夏文明的血脉之源,也是秦陇大地的情感之源。”在甘肃文旅集团渭源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亚双看来,渭河源不仅承载着“大禹导渭”等历史文化,更是华夏文明探源的重要节点。

image.png

渭源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魏长缨署名文章指出,源起于渭河源头的渭河源文化,蕴含六大文化现象:

“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崇尚科学、以人为本”精神为支撑的“大禹导渭文化”,“和谐共生、互惠互利、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为处世之道的“源头和合文化”,“互谦互让、抱节守志、崇德尚义、万世可风”为价值追求的“东方德源文化”,“戍边卫国、雄浑坚韧、融贯古今、交流互鉴”的“边塞丝路文化”,“仁心济世、厚生精诚、草木载道、颐养天和”的“中医康养文化”,“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红色渭源文化”。

草木相依、山水相间,飞瀑流泉、层峦叠嶂。作为带动渭源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景区的渭河源景区,以“华夏文明渭河源”品牌塑造为主题,以“生态保护、文化探源为特色的生态休闲游憩目的地”为思路,以“探源渭水八百里、寻根文明五千年”“大禹导渭”“鸟鼠同穴”等为底蕴,正成为集文化探源、生态保育、源头观光、科普教育、养生保健、商务度假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区。


责任编辑:邹钰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