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挺想中国的。”

11月21日,在2025新西兰-中国商品博览会人头攒动的展馆里见到Irina Dolinnaia梅花时,她刚用流利的英语和一位商人聊完,随后便用流利的中文和记者对话。这位来自莫斯科的俄罗斯姑娘,身上仿佛自带一种“国际磁场”,总能将不同国家、不同业务的人吸引到她身边。

图片1

Irina Dolinnaia(梅花)接受丝路文明网记者采访

“朋友们笑我,说我不管去哪儿,都能精准地找到中国人圈子的‘入口’。”梅花笑着说,“他们问我:‘梅花,你现在是不是也有一小部分是中国人了?’我说,可能吧,中国,早就是我心里的一部分了。”

从莫斯科到上海:“中国速度”刻入成长基因

梅花的国际化旅程早在学生时代就已开启。来自俄罗斯的喜爱梅花认为梅花与其性格契合,来中国读书后,便以“梅花”为名在中国读书的经历,不仅让“中国速度”深深植入了她的生活节奏,更让这朵“梅花”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扎根生长。

“我在上海生活过两年,那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效率,非常现代,非常快。”她回忆道,语气中带着怀念,“你做什么事情都非常方便,很喜欢那种节奏感。”

这种令人“上瘾”的节奏感在她初到新西兰时,变成了一种甜蜜的“戒断反应”。她笑着分享了一个趣事:“我刚来的时候,去奥克兰的皇后街Queen Street,却没看到什么人。我还想是不是大家都放假了,后面会回来?结果等了一两个月,才发现这里的生活节奏就是这样子的,潇洒,悠闲。”

短暂的不适应之后很快便找到了每个国家的独特韵律。“在中国,你是在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学习和工作在新西兰,就是享受生活、感受自然。没有好坏,只是阶段不同。”在她看来,三十岁出头时,在中国那段“拼命”的时光里所掌握知识和获得的机会是她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中间人”的自信:国籍不是界限,价值才是桥梁

作为一个俄罗斯人,为何会成为中国与新西兰之间的“中间人”?梅花坦言,自己也曾迷茫过。

“刚来新西兰时,我也问自己:我在这里做什么?我不是中国人,也不是新西兰人”这种身份的模糊感曾让她困扰。但很快,她转换了视角,发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

“后来意识到,我的多国经验其实是优势”梅花的语气变得坚定,“俄罗斯本身就是一个融合了欧亚特质的独特文化体,我们的思维方式很特别。这让我能更容易地理解不同国家的商业逻辑和文化习惯。”

图片2

梅花参观丝路中国传媒矩阵展台

她不再将自己视为“局外人”,而是“连接器”。展会上,她不仅关注眼前的贸易订单,更享受为不同需求牵线搭桥的过程。比如一位做建筑的中国商人,因为儿子在俄罗斯读大学,便来找她咨询当地情况。

“这不只是工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大家知道我这个‘多国背景’的便利,都愿意来找我生活中大家也需要互相帮助。”在她看来,这种基于信任的“链接”,其价值有时远超一纸合同。

见证“大国制造”的飞跃:从“哈万”汽车到文化共鸣

谈到本届博览会上备受关注的中国制造,梅花瞬间打开了话匣子,因为她正是中国产业升级的亲眼见证者。

“十年前,谁会想到,‘开中国车’能成为一种让人羡慕的时尚?”她反问道,随即给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例证,“但我告诉你,现在莫斯科路上跑的车,80%都是中国品牌!我去年莫斯科,满街都是中国车,有些品牌用了不同的名字,比如哈弗叫哈万’。

她曾与中国的汽车产业有过合作,她的欧洲同事,那些见惯了德国顶尖工艺的“汽车专家”,在参观完中国的工厂后,都感到“不可思议”。

“他们说,中国企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工艺和技术提升到如此高的水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梅花由衷地赞叹,“中国的目标是做更高端、需要更多技术的产品我非常佩服。”

除了硬核的工业产品,她也敏锐地观察到文化交流中的深层共鸣。在观看新西兰毛利文化的传统哈卡舞表演时,她想到了中国。

“新西兰让我非常欣赏的一点是,他们非常尊重并珍视自己的毛利文化。这一点其实和中国类似都看重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梅花分析道,“虽然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得多,但那种对待自身文化的认真态度是相通的而且新西兰人非常友好,他们乐于用这种开放和尊重,去拥抱中国文化。”

编织未来:在新西兰,做中国故事的“解读者”

梅花的丈夫是一位软件工程师,是新西兰急需的人才类别之一,这也是他们家庭选择定居于此的原因。如今,她正以自己的方式,在这片新的土地上,为中国与新西兰的合作关系添砖加瓦。

她提到不久前参加的一个活动,名为“China through Kiwi's eyes”(透过新西兰人的眼睛看中国)。几位去过中国的新西兰记者分享见闻,他们最大的震撼来自于:一个被定义为“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其现代化程度竟如此惊人。

“这正说明了交流的重要性。”梅花表示,很多误解,源于不了解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小小的解读者,用的亲身经历,告诉新西兰友人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中国。”

图片3

梅花在展馆内向中国展商咨询了解相关产品情况

在她看来,中国与新西兰的合作,远不止于商品贸易是一个关于发展、生活和未来想象的全面碰撞。中国带来机遇、速度和无限可能新西兰则提供了生活品质、自然风光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采访结束,梅花又赶赴下一场会谈。她穿梭在展馆的身影,正像她所扮演的角色——一个流动的、充满活力的纽带。她不属于任何一个单一的文化,却因此能包容并连接所有文化。在她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俄罗斯女孩的个人成长,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个体如何凭借理解与开放,将世界编织成一张更紧密、更友善的网络。而这,或许正是此类博览会,以及千千万万个“梅花”存在的最深刻的意义。(特派记者李欧发自奥克兰


责任编辑:石进玉